第134章 论政(2 / 2)
所以说,咱们的陛下并不介意兄弟争斗。”
赵袖皱眉道:
“可说到底,我们终究是他的儿子,天底下又有哪个父母愿意看到孩子手足相残?”
女子嘴角微微勾起道:
“当了皇帝,便不再是一位寻常父亲,挑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远比彰显他的慈爱更重要。
别的皇帝不好说,但咱们这位陛下,是踩着兄弟尸体上位的,对于兄弟之情,想必看得比外人更透彻。”
女子当着赵袖的面说这话,无疑有些刺耳了,甚至十分大逆不道。
饶是男子对她多有好感,此刻心中也不免生出不悦。
女子见好就收,语气放缓道:
“兴许陛下只是想让你们争,而非真正手足相残。
对于当年之事,若非形势所逼,也不会真的不顾兄弟情分。
今后我们做事,还是应该收敛一些,至少不能和以前那样,明着去杀一位皇子。”
赵袖若有所思点点头。
虽然红柳方才的话不中听,但他骨子里确实带着股父皇的狠辣。
加之从小在快剑山庄长大,耳濡目染养成一身草莽气。
就算再不愿承认,如果有人一再挡路,哪怕是兄弟,他也会毫不犹豫一剑刺过去。
“能平安抵达秋梁,是他们的造化,但愿他们见好就收,不要与我为敌。”
赵袖平静开口,英俊的脸上闪过一抹阴狠。
对面女子似乎没看到这一幕,平静低头抚起琴来。
……
李环一行人经过短暂休整,重新上路。
路上众人神色各异,各怀心思。
李环四人中,孙文兴与长孙透最是没心没肺。
二人一会儿吟诗作对,互攀文采,一会儿畅聊时政,哀叹百姓生活不易,读书人该何为。
早在芦州时,秀才便发觉对方学识不俗,后来因为各种事情一直没机会验证。
眼下细细交谈一番,发现长孙透虽在学识方面逊色于自己,但对时政的见解却颇为独到。
譬如二人论到的诏国盐铁举措。
孙文兴读书多,言语间不免带着读书人特有的迂腐,觉得朝廷把控盐铁乃是舍本逐末,致使商人逐利,加重贪腐。
长孙透却更为贴近现实,盐铁暴利不假,朝廷却靠此养活着几十万军队,置办军器军备,佑护边境安宁。
秀才自幼读的是圣贤书,却也并非食古不化。
早年间尚有几分家产时,曾在私塾上过几年学。
当时的先生是个老秀才,读了一辈子书,像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到老也没能混个功名。
那位老先生的迂腐较孙文兴更有过之,觉得朝堂大兴盐铁就是误国误民。
蛮族鄙夷,当以圣贤文德教化,而非以暴制暴,劳民伤财。
当秀才提出那位老先生的说辞后,长孙透毫不掩饰面露鄙夷道:
“蛮夷要是肯听教化,就不是蛮夷了,他们向来尊武,以学文为耻。
缺吃少喝从不想着靠双手获取,而是直接劫掠。
我诏国若是没有三位武圣和几十万军伍坐镇,早就被异族铁蹄踏平了,哪里还有空让文人磨嘴皮子?
文人误国,此事确实不假。”
年轻人说到兴起,全然忘了自己这位三哥就是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