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松华水库(2 / 2)
当然,还有一人理论上也具备这样的能力,那便是张任。然而,张任至今仍未能完全归心于刘备。刘备惜才,将他安排到执金吾的重要职位,可张任每日却只是例行公事,按时打卡上下班,一副心灰意冷、只想养老的模样。若不是刘备一直以来对刘璋以礼相待,善待有加,恐怕张任早已心灰意冷,选择自缢殉主了。
不得不说,刘备麾下战将如云,能征善战者众多,却唯独缺少能在大规模战役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之才。事实上,纵观整个后汉三国时期,真正能被称为帅才的人物,可谓凤毛麟角。
前期,首推皇甫嵩、卢植、朱儁三人,虽然还有张温、董卓等人也曾指挥过大规模部队,但其军事水平却难以让人恭维。当然董卓这是被坑了,很多人都只看过三国演义,甚至只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对董卓在入主中原之后在军事上的表现不屑一顾。
实际上,董卓被临时任命接替皇甫嵩,那种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下,谁来都没有用。如果是他麾下的亲信部队,肯定不会打的这么难看。
到了中期,曹老板就是首屈一指的帅才。此外,袁术麾下的朱灵也曾有过统军经历,但是他的能力存疑。到了中后期,关羽、刘备、诸葛亮、周瑜、吕蒙、曹仁等诸位豪杰纷纷崭露头角,在战场上大放异彩。而到了后期,曹魏阵营中又多了司马懿这员谋略超群的统帅,东吴则有陆逊凭借夷陵之战一鸣惊人。
像钟会、邓艾、姜维这些人,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并未真正统帅过规模庞大的部队,在大规模战役指挥方面,经验相对欠缺。若将评判标准进一步拔高,以能够指挥参战人数十万起步的大型战役为准则,除去皇甫嵩等早期名将,那就只剩下曹操、陆逊、吕蒙、关羽、曹仁、周瑜、司马懿这寥寥数位军事大家了。(此乃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时光匆匆,转瞬到了翌日。刘备大军拔营而起,浩浩荡荡地开拔过境。滇池县县令在恭敬地送走刘备大军之后,也得知了刘备得胜归来后,有意参观松华水库的消息。
这一消息,犹如一剂强心针,让县令瞬间兴奋起来。他赶忙招来自己手下班房的一众官员,齐聚一堂,商议着是否要全力以赴,争取在刘备大军凯旋之时,将东西两条灌溉水渠全部修建完工。他心中暗自盘算,若能达成此举,必定能在刘备面前大大露脸。
“西干渠的建设,从滇池西岸的高峣附近取水。”负责工程建造的工房典吏穆彪,此刻正站在众人面前,手持一份详细的工程计划书,有条不紊地汇报着,“渠道大致沿着西山山脚,向西北方向蜿蜒延伸,一路途经多个村庄与大片肥沃的农田,总长约五十里。渠道设计底宽三米,深度为两米半,采用坚固的砖石结构。在部分穿越岩石地段,将采用衬砌的方式,以确保渠道的稳固与水流的顺畅。”
“整个渠道开挖土石方量大概在六十万方左右,其中土方约四十五万方,石方十五万方。砌筑砖石约十五万方,衬砌陶土面积约三万平。为了合理分配水资源,每隔四到六里便会设置一座分水闸,共计设置分水闸十座;每隔十里则设置一座节制闸,总共设置节制闸四座。”
“原计划施工周期为一年半,工部那边极为重视,特意支援了三十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县里面也积极招募劳工,目前已招募到大概一千二百人。前期工程主要集中在渠道放线与土方开挖,这一阶段需人力八百人左右;后期则着重进行砖石砌筑、衬砌及闸口建设,需人力七百人左右。”
在如今刘备势力的管辖范围内,县级单位的编制颇为全面,一共设有六厅六房。六厅分别为主簿厅、典吏厅、巡检司、驿城署、税课司、河泊所;六房则是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其中,六厅属于正八品的行政单位,六房为正九品单位。在大多数情况下,六房直接由县令亲自直管,但也有不少县令因对具体事务不太精通,便将六房事务交由主簿代为管理。
“再说说东干渠,它在滇池东岸的官渡古镇附近取水。”穆彪喝了口水,润了润嗓子,继续说道,“渠道沿着滇池东岸,向东北方向延伸,直至呈贡一带,总长约六十里。渠道设计底宽四米,深三米。”
“渠道开挖土石方约八十万方,其中土方大概六十万方,石方大概二十万方。在渠道沿线,将设置分水闸十二座,节制闸五座。同时,在渠道跨越河流的关键地段,还需建设渡槽三座,渡槽单跨长度在三十到五十米不等。”
“原计划施工周期约为两年,县里面计划招募劳工一千五百人。施工过程中,土方开挖阶段需人力一千人左右,后续建设渠道及附属设施建设阶段,同样需人力一千人左右。”
说到此处,穆彪微微皱起眉头,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之色,叹道:“目前,两条渠道都还在紧张的开挖进程中。西干渠按照进度,还有半年工期便可完工,东干渠则还有一年的工期。大王此番去攻打扶南国,算上来回路程,最多也就半年时间。若想在半年之内,将两条灌溉渠都修建完成,咱们必须向后勤部求助。后勤部在滇池恰好有一支一千人的屯田部队,若能得到他们的鼎力相助,在半年之内完成工程,还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