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上一节生物课(2 / 2)
走进实验室,熊霍尼一边戴好围裙,一边开始拟定培养流程。培养这类来源复杂的大肠杆菌,不仅需要注意营养基质的搭配,更要控制温度、ph、缓冲体系、气体交换以及代谢产物的调节,任何一个变量控制不当,都可能导致“菌落消失”“过度酸化”或“现场炸锅”。
“得从基础配比开始。”熊霍尼嘀咕着,开始进行第一步的环境模拟。
他首先在一只洁净的烧杯中滴入几滴稀释过的菌液样品,小心地避免产生气泡,以免后续影响菌落观察。
随后,他将提前消毒处理的玻璃试管垂直插入烧杯中央,再缓缓加入琼脂水溶液,这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培养基底材,具有良好的凝固性与渗透性。琼脂与水混合后需加热至沸腾以完全溶解——熊霍尼点起酒精灯,将烧杯加热煮沸几分钟,直到液体完全澄清,再熄火,让其自然冷却凝固。
“基础完成,接下来进入调节阶段。”他说着,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每一个步骤。
为了保证大肠杆菌在整个培养周期中拥有稳定的生长环境,他决定使用经典的磷酸二氢钾与磷酸氢二钾组成的缓冲系统,它可以在ph6.0-8.0的范围内维持环境酸碱度的平衡。
不过,熊霍尼很清楚,这个缓冲系统的稳定范围有限,面对如乳酸菌等能大量产酸的微生物时,磷酸盐缓冲系统往往“力不从心”。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他准备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碳酸钙。ca?难溶于水,不会过度提升培养液的碱性,但在微生物产生酸性代谢物时,能缓慢释放出碳酸根中和酸,同时还会释放?,既实现了ph缓冲,又为兼性厌氧的大肠杆菌营造了合适的气体环境。
此外,他还额外加入微量的Nah?,用于在酸度较高时缓慢碱化培养基,并进一步释放?气体,抑制乳酸堆积,减少因酸性过强引起的菌落退化。
熊霍尼将注意力集中到菌种本身。大肠杆菌是一种典型的兼性厌氧细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及温血动物的肠道中,是评估卫生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c,但在10~60c的范围内都具备一定活性;
最适ph为5.4~5.8,偏酸性环境有利于其稳态生长;
水中平均可存活72小时,但若脱水成粉末状态或保存在如牛奶、果汁等富营养介质中,则可存活更久;
大部分大肠杆菌以静息状态存在,只有在营养充足、环境适宜时,才转为活跃增殖状态。
熊霍尼将这一切条件整合后,设计了一整套“三相培养策略”:
诱导期(前24小时):低温、低浓度培养基,激活休眠菌;
增殖期(24-48小时):营养丰富、缓冲充分,维持恒温37c;
稳定期(48小时后):碳源限制,ph缓冲加强,促进菌群结构稳定并开始数据采集。
教室里,200份样本被编号、标注、归类,每一份都像是一块等待唤醒的迷你生态系统。
“金火华,恒温箱调好了吗?”
“调好了,37度整!还有,你那边加钙了吗?”
“加了,奶白色沉淀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