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三国:我不是刘封 > 第202章 江东无善战的王?刘封即王(一更)

第202章 江东无善战的王?刘封即王(一更)(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柴桑水寨中。

刘封斜倚凭几坐于主位。

左右汉吴将士分立。

以关兴为首的汉军将校立在左边,以周鲂为首的吴军将校立在右边。

昔日仇敌,今日同袍。

被五花大绑的曹休,精神委靡的立在中间。

一战。

仅仅一战!

昔日意气风发的曹休,今日却沦为了阶下囚。

曹休悔吗?

悔!

肯定悔!

悔不听于禁的劝告,悔不听曹丕的诏命。

骄矜自大,目中无人,自以为是

比起昔日曹仁被刘备生擒,今日曹休被刘封生擒,更显曹休的愚蠢。

曹仁被刘备生擒,那属于被迫无奈,主责在曹丕,曹仁是非战之罪。

若曹丕能同意曹仁焚烧襄阳和樊城且退守宛城的上书,即便刘备再能打,也无法生擒曹仁。

曹休则不同。

曹休是主动出击,贪功冒进,孤军深入.

于禁的劝谏不听,曹丕的诏命不听,董岑和邵南的反向劝谏不听,裨将的劝谏不听

完美的错过了每一次能全身而退的契机。

遥想昔日汉中之战时,曹休也曾识破刘备的疑兵之计,且在下辨与曹洪等人击破吴兰,让张飞无奈败走。

不过那时的曹休是曹洪的参军而非主将,也说不出“于文则,我才是征东将军”这类的屁话。

似这样的错误,不仅曹休会犯,还有很多人也会犯。

譬如袁绍、曹操、刘备、关羽、孙权等等,汉末诸雄,几乎就没有不犯骄矜自大错误的。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刘封的前瞻性了。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走到哪,都会将“虞喷子”带上。

哪怕“虞喷子”有时候喷得没道理,但那劈头盖脸的呵斥也能让刘封在骂声中冷静。

一如李世民身边会留一个“魏喷子”一样,不怕喷得是否正确,就怕没人敢喷。

人的本性大抵一样。

掌握的权力小实力弱的时候,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犯个错误就万劫不复。

一旦掌握的权力大实力强了,就会忘乎所以,以为“举世独蠢我独智”,骄矜自大,小觑天下。

相较于曹休的萎靡,右列的周鲂、徐盛、丁奉等吴军将校脸上都有掩饰不住的敬畏。

敬的是刘封身份,畏的是刘封手段。

尤其是以前跟刘封对阵过的徐盛、丁奉,更是对刘封充满了忌惮和惧意。

虽说刘封单单是谋划和准备都用了几个月,但最终呈现在众人眼前的却是:一战擒曹休!

即便是史书上,同样也会以春秋笔法来记载刘封“一战擒曹休”的大功。

至于曹魏一方是否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综合影响到了曹休被擒,亦或者刘封在这几个月的谋划中遇到了哪些失败和困难,史书是不会记载的,旁人也不会在意的。

今日之后。

天下都将传颂刘封“一战擒曹休”,既震江东,亦震曹魏,些许质疑的声音也全都会被掩盖隐瞒,一切都会为了刘封的政治需求而铺路。

【幸好不再是敌人。】

徐盛暗暗庆幸,丁奉亦是如此想法。

若孙权想要继续跟刘封争锋,徐盛和丁奉也不会背叛孙权,只不过真要再面对刘封时,两人不会有取胜之心只会有赴死之意。

没有取胜之心,是承认与刘封的差距;有赴死之心,是报答孙权的知遇之恩。

不仅徐盛丁奉如此想,在场的吴军将校皆是如此想。

孙权选择跟刘封联手,是政治述求,是立场需要,甚至还会有不该有的想法。

而在场的吴军将校,则是单纯的害怕刘封!

反观左列的汉军将士,则是个个儿昂头挺胸,面有骄傲。

一场胜利,能滋生信心。

接连的胜利,滋生的就是信仰。

如今的刘封,就是刘备麾下最善战的。

孙权偷袭南郡,是刘封力挽狂澜。

南中豪族生乱,是刘封平推南中。

刘备要夺襄樊,是刘封挡住西线。

曹丕南征孙权,是刘封奇袭石阳。

刘备要夺雍凉,是刘封奇袭长安。

而如今。

刘封又生擒了曹休,震慑了江东!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论功绩,用“战神”来形容刘封亦不为过。

论军中威望,刘封如今也仅次于刘备,与大将军关羽也不妨多让了。

若不是刘备对刘封极为器重和宠溺,刘禅对刘封也贯彻了“兄弟之礼”,刘封没有感受到“嫡争”和“功高盖主”的危险,刘封都能走李世民路线了。

“曹文烈,你觉得曹丕会如换曹仁一般,拿城池来换你的性命吗?”

刘封淡淡的声音,在曹休耳边响起。

若要杀曹休,刘封在战场上也是有机会杀曹休的。

之所以大费周章的挖陷马坑又言语激怒曹休,就是为了能顺利的生擒曹休,且不让曹休缺胳膊短腿。

一个活着且健全的曹休,比一个死了或残了的曹休,更有价值!

比曹休更善战的不是没有,为什么唯独曹休是曹丕的征东将军?

本质在于曹休姓曹!

曹丕需要曹家人执掌兵权来集中权力,至于能力,相对而言就其次了。

刘封也不在乎放走曹休。

甚至于。

刘封更希望曹休继续回去统兵。

相对于曹休知耻而后勇,刘封更相信曹休禀性难移。

擒一次,换一城,多么美妙的事!

当然。

刘封只是娱乐性的想一想。

换一次就够了,换两次三次,那就太高估曹休的价值了。

即便曹丕愿意换,曹丕麾下的文武重臣也得反对。

曹休此刻也是傲气,即便精神萎靡也不愿向刘封屈服:“要杀就杀,何必多言。你以为我是惧死之人吗?”

刘封轻笑:“曹文烈,孤乃好意,你又何必拒人于千里之外呢?虽然你的确不是智勇名将,但只要你姓曹就足够了。

就如同昔日的夏侯惇一样,打仗没赢过,升官没停过,并非曹操不知道夏侯惇不善战,而是曹操深知,若无宗室大将执掌大权,睡觉都不踏实。”

曹休听得一阵窝火。

虽然刘封说得很有道理,但听在曹休耳中却是极为刺耳。

什么叫我不是智勇名将?

什么叫夏侯大将军打仗没赢过身官没停过?

我靠的是真本事,不是宗室亲戚关系!

“刘封,你到底想说什么?”曹休气呼呼地问道。

刘封笑道:“孤方才就说了,孤想知道,曹丕是否会如换曹仁一般,拿城池来换你的性命。你说孤是换平春好,还是换寿春好?令孤很纠结啊,不如你来替孤选一选?”

“我岂能受此羞辱!可速杀我!”曹休不想跟刘封讨论这个问题,头再次往旁侧一偏。

死则死矣,有何可惧。

我曹休岂惧死乎?

刘封向关兴举目示意。

关兴会意出列:“如今曹休被擒,淮南一带的伪魏诸将必定人心惶惶,可再释放流言称‘曹休已降’,聚兵入淮南,先取合肥,再取寿春。”

曹休面色大变:“贼子!你敢污我名?”

关兴冷笑:“你一个被生擒的,莫非还有美名不成?”

一旁的周鲂疑惑问道:“既然曹休被擒,为何不直接去取平春,而要先取合肥?岂不是舍易而求难?”

关兴不假思索:“平春唾手可得之地,何须去取?这还得感谢曹休,将于禁留在了平春啊。”

曹休想到了关兴送给于禁的书信,心下大骇,试探反问:“不可能,于禁怎会被你策反?于禁妻儿都在洛阳,若是反叛,其妻儿必受屠戮。休想用离间之计!”

关兴呵呵一笑:“于禁跟着文聘守石阳,文聘死,于禁独逃;于禁跟着你守平春,你被擒,于禁独存。即便于禁没有被我策反,他也难辞其咎。

我都能想到的,于禁又岂会想不到?你觉得于禁是一个会顾及妻儿性命的人吗?

若于禁真是这样的人,樊城之败时就应该如庞德一般引颈受戮,石阳之败时就应该与文聘同死沙场。

曹文烈,不妨你我打个赌,看那于禁在得知你被生擒后,是献城投降,还是据城顽抗?”

曹休只感觉一股冷意自脚底生出。

平春,休矣!

见曹休的精神变得萎靡,刘封挥了挥手,让力士将曹休押下去,好生看押。

随后。

刘封又看向徐盛丁奉:“兵贵神速,徐盛、丁奉二将,可引柴桑水军,速往濡须口,劝吴王兵发合肥。”

徐盛、丁奉对视一眼,纷纷领命而去。

刘封则单独留下了周鲂。

“周太守立此大功,不知今后有何打算?”

周鲂是吴郡豪族,又是举孝廉入仕,在江东有不小的名望。

刘封想要执掌江东,就必然要拉拢江东的豪族。

周鲂不是愚人。

见刘封单独留下自己又询问今后打算,立马就领会到了刘封的招揽之心。

江东如今的现状以及天下的格局,周鲂同样看得很清晰。

孙权已经日暮西山。

继续依附孙权,只能一步步的跟着孙权走向黑暗。

这次肯尽心尽力的用诈降计,周鲂也存有在刘封面前表现才能的心思。

想到这里。

周鲂试探性的答道:“不瞒殿下,我才疏学浅,不敢与古今贤才比肩,如今侥幸当了鄱阳太守,只求矜矜业业,奖善惩恶,不让百姓受苦。”

见周鲂回答谨慎,刘封也听出了周鲂的试探之意,遂又道:“自古以来,贤才如过江之鲫,然而能名垂青史者,寥寥无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